欢迎访问湖北路达胜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从新年贺词看总书记牵挂的水利

发布者:路达胜    浏览次数:202    日期:2025-01-02

从新年贺词看总书记牵挂的水利

  岁序逢新,纪复日盛。每到律转鸿钧的辞旧迎新之际,万家灯火中我们都在守候,期待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里,感受家国温暖,砥砺奋进雄心。

  贺词记载着国家发展大事,传递出领袖深切挂念。12份贺词里,每年都提及水利,高频次的殷切关怀,让每一位水利事业工作者,可感文字背后的“水利情”,可见水利背后的“家国志”。

 

由水可见贺词里的家国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大事。发展水利既是“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从历年贺词里,我们能清晰看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长江经济带活力脉动”“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它们徐徐铺展出新时期江湖通达、河海奔涌的“青绿画卷”。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水脉连文脉,水运连国运。把水利关联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总书记说“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讲到攻坚克难,他说“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说到团结奋斗,他说“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由水可见贺词里的枝叶情

  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严恺教授在《中国南水北调》一书中写道,东线是黄淮海平原的呼唤,中线是华北平原的绿色的梦,西线是西北大地的期待。

  “南水北调工程”是贺词中唯一被冠以“世纪工程”的国之重器,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2014-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这项超级工程的东线和中线的建设一线,实地察看关心工程建设,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

  2017年的新年贺词宣告“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南水北调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制度护航下,水质大幅提升,幸福河湖建设步伐铿锵、成效显著。

  “我们还抵御了严重洪涝灾害,广大军民不畏艰辛,同心协力抗洪救灾,努力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学校科研团队为全国防汛提供应急技术支持

  2020年6月,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明显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一些地区汛情严峻。面对即将到来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河海大学全国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与分析技术支撑团队为应急部提供了多期全国重点区域洪涝灾害预测预警分析的专报成果,为国家防总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好评。

 

由水可见贺词里的生态美

  水网纵横脉动强劲,桥隧相连逶迤壮丽,港通四海生机勃发。“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下,水利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价值焕发新生。

  水系牵动区域经济,“长江经济带活力脉动”“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海潮涌动蓝色经济,“海南自由贸易港蓬勃兴起”“天津港蓬勃兴盛”“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

  向海图强扣人心弦,投身海洋建设的校友说,“挖起来的每一粒沙都是国土,我身边的每一段堤都是长城”。海上丝绸之路走出新格局,贺词里我们见证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曾出席秘鲁钱凯港开港仪式,参与该工程建设的校友说,“从上海到钱凯,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已建成,新发展理念贯彻整个建设过程”。

  水,流转千年,滋养农田、浸润心田,在华夏大地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到《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出版发行,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水文化成为历史使命。

《新华日报》报道我校助力良渚申遗

  文明何其博大,良渚古城改写世界水利史,我校古代堤坝工程与技术研究团队依托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耗时3年揭开5000年前世界最先进水利工程的神秘面纱,助力其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江苏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校陈菁教授团队全程提供技术支持,成功还原了洪泽古灌区的灌溉排水体系和灌溉发展演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顺利推进”,水利助力清洁能源开发,人们逐水而居,逐绿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气象。

 

由水可见贺词里的未来志

  近6年贺词中8处提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强化科技自主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激活创新动能。

  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学校科研团队首创水工程安全成套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大型泵站系列装置“卡脖子”难题、破解河谷场地震动输入方法及工程抗震关键技术、支撑大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的负荷建模关键技术 ……为劈波斩浪的“国之重器”保驾护航。

  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投身科技强国建设,以“负责任的大学”的历史自觉主动作为,书写“强国建设,河海有为”的篇章。

  有组织科研、校企联合攻关、千万级项目、国家创新中心、亿级实验平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苏州高等研究院大楼正式启用,常州高等研究院投入建设,大学科技产业园加速推进。

苏州高等研究院大楼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是河海的“头等大事”。

  改革奋进,步履坚定。过去的一年,我们持续深化改革、提升内涵,从大成就中获得价值感,从小事情里体悟幸福感。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为我们擘画了发展蓝图,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启航的关键节点,我们将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的作为,办好特色大学,助力强国建设。

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  历年新年贺词中提及的“水利”

2025年

  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2024年

  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东北全面振兴谱写新篇,雄安新区拔节生长,长江经济带活力脉动,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2023年

  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2022年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近年来,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21年

  我们还抵御了严重洪涝灾害,广大军民不畏艰险,同心协力抗洪救灾,努力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2020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2019年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顺利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稳步实施。我在各地考察时欣喜地看到:长江两岸绿意盎然,建三江万亩大地号稻浪滚滚,深圳前海生机勃勃,上海张江活力四射,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

2018年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2017年

  通过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许多贫困地区孩子们上学条件改善了,老百姓异地办理身份证不用来回奔波了,一些长期无户口的人可以登记户口了,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

2015年

  我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聆听贺词,感受到

我们的事业被总书记惦念

备受鼓舞、满怀希望、生出力量

梦虽遥,追则能达

愿虽艰,持则可圆

传承水利先贤的精神品质

阔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途

不负牵挂,不负华年

来源:河海大学